“我下载了‘互联急救’手机应用,注册了志愿者。只要附近有人拨打‘120’,这个程序就同时呼叫附近的志愿者。”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万科物业员工夏振辉是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志愿者。他曾两次收到手机应用推送的急救信息,并迅速奔赴现场,成功施救。
“心脏骤停的抢救有‘黄金4分钟’的提法,气道异物梗阻严重的也能很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同样有成功急救经历的江苏省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客运分公司值班站长刘骏海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挽救生命,你也可以!”
今年9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急救日。在中国红十字会发起的“寻找最美救护员”活动中,李中洲、李旻鹏、盛晓涵、夏振辉、旷桂喜和李冬秀夫妇、刘骏海、于逸飞、米智慧、郭慧仁、夏云剑被推选为“十大最美救护员”。他们大部分不是专业医生,但是经过培训后成功救人于危险之中。于逸飞、夏振辉、刘骏海3位代表现场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和期待。
今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突发暴雨洪涝灾害。在地铁沙口路站,众多乘客被水围困,已经跑出来的于逸飞转身回来参与救援。“刚开始,受伤乘客主要是呛水、外伤。我们进行清创、止血、包扎。”于逸飞回忆,时间越久,情况变得越来越差,很多乘客出现缺氧、休克。
“我们把他们平放在站台安全的地方,将头侧向一边,用手伸进嘴里,把泥沙、树叶等抠出来,清理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于逸飞指导大家现场救护了十几个人,他自己跪在地上连续做了6个小时心肺复苏。“我花了大概30秒时间,给身边人示范按压的频率、深度,按压与人工呼吸相结合的频率等一系列心肺复苏要领,提高抢救效率,这是在当时唯一有用的办法。”
“绝大多数人完全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这是那天最大的难度所在。”于逸飞呼吁,“大家都要去学习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学校、单位组织大家经常练习,熟练掌握,关键时刻可以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感谢红十字会和公司培训,让我学会了止血、包扎、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等急救技能。”刘骏海救人是2020年4月30日。“晚上7时多,我值班,看到一个人在站点的AED旁徘徊,询问后得知地铁站附近有人晕倒。到达现场,我看见有一位女士躺在地上,无意识、无呼吸。当时也非常紧张,但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在AED第一次电击除颤后,她就有了自主呼吸,我紧绷着的神经放松了下来。这短短几分钟及时、正确的救护就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刘骏海介绍,南京地铁在去年8月底实现了站点AED全覆盖,一共安装了169台。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也接受了培训。目前,南京每个地铁站点都有2名到4名持证救护员。
2019年9月,大三学生夏振辉在吃中饭,手机应用提醒附近600米有人需要帮助。4分钟后,他赶到现场。“这时救护车已经到了,一位70来岁的老人倒在电梯口,医生正为他接上除颤器。我和医生互相配合,为大伯实施心肺复苏,现场恢复了心跳。”
2020年8月的一天中午,已是物业公司员工的夏振辉再次接到了手机应用推送的消息。“附近一个小区的装修工人触电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我赶到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挽救了他的生命。后来,我去医院看望他,恢复得非常好。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连声道谢,还说他也要学习应急救护技能。”
“许多人比我早到,但因为不懂救护知识,只能被动等待。”两次救人的经历让夏振辉认识到,全民普及救护知识意义重大,“希望更多人学会急救,加入我们”。